来源:数据猿 作者:Cheetah Lab 高级分析师 方杨
距离乐视宣布贾跃亭辞任乐视网总经理一职位已过去半个月,这半个月,乐视过的并不平静。
乐视集团相继爆出乐视VR团队解散、乐视手机供应商上门逼债等负面,而此前乐视网、乐视控股、乐视体育、乐视美国分公司等多个乐视系公司,以及乐视入股的酷派、易到等都被爆出大裁员。好在乐视体育在5月26日得到了B+轮融资,新一轮融资之后,乐视体育估值超过240亿,这算舆论漩涡中的乐视得到的一个好消息。
“生态”是乐视引以为傲的一个概念,每次有乐视出现的场合,几乎都会出现“生态化反”一词。
乐视生态图
“生态化反”在乐视语境下,即通过“内容+终端+应用”打通7个并不相关垂直业务,然后通过整合让各个垂直业务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乐视独有的“生态圈”。
这样的构想本是好的,可惜乐视只是专注于扩展版图,步伐猛烈激进,却忽略了支撑生态最基本的要素——产品。没有静下心做产品,却滥用“生态”概念盲目扩张,这是乐视最被业界所诟病的地方。
在媒体话语中,“黑乐视”似乎是政治正确,但我们并不想为了这个“政治正确”而刻意评价一个公司的是非,只是想通过数据分析出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
在贾跃亭卸任的时刻,这篇文章意将从数据的角度整理,看看乐视旗下的乐视视频、乐视体育,以及乐控股的易到用车等app各个领域表现如何,从侧面观察乐视的“生态化反”成绩如何。
乐视视频:核心业务不够重视 错失发力良机
排名虽稳定 但趋势不容乐观
乐视视频是整个乐视系起家的业务,是乐视网的的上市业务之一,也是乐视的核心业务。乐视在视频业务中有着巨大的投入,乐视视频经常花钱占据电视剧的互联网独播权,也从中受益颇丰。
例如,2013年9月,乐视网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收购了花儿影视,后者 *** 的《芈月传》在2015年底大火了一把,而乐视也凭借着《芈月传》的互联网独播权,将乐视视频活跃度一举上升(详见:举报了快播的乐视,想靠《芈月传》逆袭成视频老大?)。
乐视的自制剧也偶有亮点,2015年底毒遍娱乐圈的《太子妃升职记》便是乐视自制剧,也帮助乐视视频火了一阵。2017年,乐视拿下了《白鹿原》的互联网独播权。可惜《白鹿原》因种种原因停播。虽然现在已经复播,但乐视视频可以从中获益多少,还有待时间观察。
和《2016年度中国app排行榜》《2017一季度中国app排行榜》中排名相比,乐视视频的排名相对稳定,基本稳固在了第5~6名之间。可是从发展曲线来观察,乐视视频的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乐视视频的活跃渗透率与暴风影音和哔哩哔哩越来越趋近,与芒果TV差距开始拉大。
核心业务不够重视:错失版权优势 内容转型滞后
其实乐视视频是有机会可以跻身之一阵营的。乐视网曾经是中国之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2010年上市之时,爱奇艺才刚刚成立,腾讯视频还没有上线测试。
彼时的中国市场视频一哥是优酷,以UGC内容为主;乐视在版权视频方面发力的比其他视频网站都要早,乐视网在正版化潮流还没到时就花重金购买、储存了一批电影、电视剧、动漫的版权,这也为其在随后正版化潮流贡献了大量收入。当时乐视靠版权的在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差异化优势,并且早早实现了盈利。
乐视视频是乐视的核心业务,可是乐视却没有将视频作为最重点的业务发展。在前期建立了优势之后,乐视并没有对视频业务进行转型迭代,而是坚持在了固有模式。
以至于,在正版化时代到来之后,各个视频网站都开始在版权视频方面加大投入,版权费用也水涨船高,单纯的通过版权已经不能满足一个视频平台的运营需要。腾讯视频、爱奇艺加大了版权视频的投入,乐视视频曾经有的版权优势就此失去。
在失去对同行的版权优势后,乐视视频内容的转型步伐也显得略微滞后。尤其在互联网综艺爆发的时代,乐视视频的脚步显得很慢。
视频不单单只是个烧钱的生意,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渠道才是取胜的关键:爱奇艺背靠百度,有着流量的依靠,自制网综有《奇葩说》这样的现象级作品;腾讯视频渠道方面打通了微信、 *** 公众平台,内容的产生和分发形成了循环,购买了各地方电视台,以及韩国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版权。
相比于之一集团,乐视视频既没有流量靠山,内容求新求变的节奏也很缓慢。乐视视频除频道虽然多,却没有真正有特色的内容,能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内容更少,乐视的综艺节目更是落后了不止一个身位。
互联网早已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年代,产品必须不断的更新迭代,不断进化才能适应用户变化的需求。
可惜的是,乐视集团在视频上建立领先优势后,没有再将视频作为最核心的业务进行资源投入,而是兵分多路搞“生态”,将资源分配到了其他领域,也就造成了乐视视频现在的疲软状态。
乐视视频若能找到自身合适的定位,理清运营的思路,好好打磨产品,在自身优势项目上抓紧发力,将来或许还有与领先集团一战的资本,否则前路凶险。
乐视体育:扩展激进 一副好牌被打烂了
扩展激进:买版权步伐太快 烧钱速度太疯狂
乐视体育是乐视7大子平台中的重要部分,是乐视集团继视频后最为看重的业务之一。
曾经的乐视体育可谓风光无限。乐视体育的投资人包括刘涛、孙红雷、陈坤、贾乃亮等,央视的前名嘴刘建宏、黄健翔等都加盟乐视体育。
当时,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乐视体育,在赛事版权也毫不吝啬,据媒体统计,在2016年,乐视体育在内容平台上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版权,72%都是乐视体育独家。彼时乐视体育风头正盛,风光程度一时无二。
内容为王时代,版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版权给乐视体育带来的了风光,可是巨额的版权费也成了乐视体育的命门。乐视体育的各项版权都是不小的开支:英超版权接近4亿美元,ATP为期5年的新媒体转播合同为1亿美元,中超为期2年的新版体版权费需要3.9亿美元(约27亿人民币).......
盈利跟不上烧钱 用户活跃下降
在乐视原来的设想中,乐视体育会围绕“媒体内容+赛事运营+智能硬件+互联网应用”来构建乐视体育的生态,版权是这一切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乐视体育甚至买下了在中国略显小众的棒球、高尔夫等这些赛事的版权。乐视体育希望通过独家版权带来的巨大流量,转化为结合广告、会员等收入。
可惜这样的商业模式未能成立。
首先,是因为乐视体育扩展太过于迅速,业务形式又很单一,盈利能力不够,烧钱过快以至于在形成正向循环之前,资金已经耗尽;
入主乐视的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曾说,乐视体育的盈利能力确实比不上烧钱能力。根据京华时报的相关报道,乐视内部人员曾透露,乐视体育花光的B轮50亿,就是全部购买版权,但是却没见到回头钱。
按照2016年9月的数据,乐视体育公布的付费用户达到150万。按照乐视超级体育会员更高的590元/年的年费来计算,在不计算其他增值服务的情况下,150万付费用户最多可以贡献8.8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对比各种天价版权费,会员费显得九牛一毛。
其中甚至有乐视总部挪用资金的传闻,使得乐视体育资金匮乏,据悉,乐视体育现在仍有50%的版权合同款项目未支付。从2017年起,乐视先后丢掉了中超、亚足联赛事、ATP等多项重要头部赛事版权。
丢失了内容别说吸引新用户,就连老用户也会逐渐失去,这从乐视体育的周活跃渗透率上体现的非常明显,乐视体育活跃渗透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相比巅峰时期,乐视体育的活跃渗透率已经跌去了近一半,从0.190%下降到了0.100%。
用户运营不用心 一开始就走错了
这样的商业模式不成立的另一个原因是,乐视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乐视体育的对相关赛事的运营、用户运营、市场推广等并没有跟上节奏。
乐视体育的运营没有跟上扩展的节奏,没有形成一定量级的用户群。你不重视用户,用户自然不会重视你。而App的周人均打开次数仅为5.9次,也是榜单中更低的,这也说明乐视体育正在失去用户粘性。
中国的版权市场,最可靠稳妥的盈利方式仍然是分销,依靠广告和to C端的会员费,将是一条艰难的路。
首先是体育赛事转播在电视台还停留在免费时代,“付费看比赛”的接受程度还没有“付费看视频”高,付费看体育赛事的用户意愿较低;
而另一方面,可是乐视体育将发展的方向着重于拿版权,运营和推广一团糟,以至于手握一堆版权却没有把用户体系建立起来,从会员费谈盈利更是无稽之谈。
腾讯体育也买版权,可是在运营方面做得比乐视好很多。
例如2015年,腾讯从NBA手中5年31亿元买断转播权,在2016年上半年维持着广告收入和版权费的平衡。
而会员政策上,腾讯体育也显得没有那么激进。腾讯体育会月费会员分为30元和88元,分别对应一支球队和整个联盟的所有比赛。与此同时,腾讯所采取的每天至少提供1~2场免费场次比赛以及重要场次比赛全部免费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观众的满意度和用户粘性。之后腾讯体育才在NBA的成功运营经验为基点,逐步扩展到NCAA、MLB、NHL、NFL等几大北美体育赛事。
热门NBA赛事尚且如此,其他冷门赛事的如果不用心运营,更是不可能盈利。如果当初,乐视体育不是那么激进的大包大揽,拼命的烧钱拿版权,而是学习腾讯体育经营NBA那样,先花些时间潜心经营意甲、英超这样的精品赛事,打造固定的用户群,建立社群,之后再扩展到其他赛事,或许就乐视体育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当然,这都是后话。
乐视体育的下一步是线下建设?
除了丢失版权内容,乐视体育app的体验也并不尽如人意。动荡中的乐视体育开始裁员和业务调整,其智能硬件部门完全撤销,会员部门和市场部也会大幅缩减,据悉最终乐视体育将保留300人。
好在,5月26号刚刚得到了B+轮融资的乐视体育,决定迁移到浙江宁波,并在上海、杭州和宁波之间建造乐视体育小镇。
失去版权壁垒后,乐视体育开始转型做图文短视频媒体平台。
今后乐视体育难道要放弃赛事转播,转做线下建设了?虽说这是乐视大股东融创的强项,可这样的模式能撑起估值240亿的乐视体育吗?乐视体育会距离乐视越来越远吗?我们不得而知。
易到用车:乐视曾是它的解药 最后却变成毒药
易到和乐视:剪不断 理还乱
易到用车原本维持着一个小而美的保守形象,只专注于企业用户和高端市场。2014年开始,网约车市场开始受到资本青睐关注,资本的注入使得滴滴、Uber迅速崛起。漫天的补贴之下,用户哪来忠诚。易到原本的用户开始转投滴滴、Uber。2015年10月前夕,易到的日订单量只有2万不到,当时的滴滴日订单量已经超过700万。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易到要死的时候,乐视伸出了援手。
2015年10月,乐视雪中送炭,以7亿美元收购了易到70%的股权,乐视控股成为了易到的控股股东。
激进的乐视与保守的易到就这样走在了一起,2015年11月起,易到发起了一场延续数月的“充一百返一百”的营销活动,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买账,易到也重新走回了网约车资本竞备的快车道上。
乐视究竟是在输血还是吸血?
乐视本应该作为易到的投资方进行输血,可是在之后的剧情中,易到反而变成了乐视系的的“造血工具”。
在补贴中,易到借助乐视生态,通过“易到超级硬件免费日”、“易到会员生态免费日”、“易到会员生态伙伴免费日”等节日,为充值用户送出如乐视电视、乐视手机等乐视硬件。也正因为如此,易到一度被外界人士认为是乐视清库存的渠道。
“充一百返一百”的营销活动虽然带来了巨量的资金池,也产生了一颗定时炸弹。根据腾讯科技统计,截至2016年7月,易到累计的现金池金额高达60亿,但也预示着易到要拿出60亿补贴用户,这或许也为易到2016年年底的资金问题埋下了隐患。
停止补贴后的易到开始逐渐失去用户,活跃渗透率一路下降。2016年底,易到再次宣布开始充100返100活动,活跃度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可是就在同一时刻,易到爆出司机提现困难、用户打车难、拖欠供应商货款等问题。
加之此时,乐视在其他方面产生的负面也透支了其公众信用,业界质疑声音四起。糟糕的用户体验,以及易到平台迟迟不做声回应,使得易到方面迅速的失去了司机和用户两边的资源,易到App的活跃渗透率也骤降。
2017年4月,易到创始人、CEO周航离职,随即发文指责乐视挪用易到13亿资金,是易到如今资金链紧张的最根本原因。乐视控股随即发文反击。
“挪用资金”事件的内幕有更专业的财经评论,本文就不做赘述,但是现在易到司机提现难、可用车辆持续减少、用户打车困难,都是易到面临的实质问题。如果再没有合适的资金注入,“司机少+打车难”的问题会形成恶性循环,变成易到难以逃脱的泥潭。
易到未来怎样,我们无法得知,只是易到作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的先驱,如今却身陷重重麻烦,这样的结果让人遗憾。
结语
很遗憾,原本Cheetah Lab(原猎豹全球智库)想比较更多的乐视App在同行业中的表现,可是其余乐视系app由于活跃用户太少,以至于无法被监测到,因此Cheetah Lab只能选取这三款代表性的app进行分析。
这或许不能说明乐视的“生态”是失败的商业构想,但却至少说明,乐视在实现“生态”的路径上是错误的。
搞“生态”是错的吗?当然不,“生态也不是一个坏词,但是所谓“生态”是围绕着极致的产品建立的,而好的“生态”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微软、Google、苹果,以及BAT,都是生态体系的建设者。
而乐视实现“生态”的路径在于疯狂的扩张,这显得仓促又急躁。
乐视的每个投资,每个收购,都显得野心十足。除了发家的视频,乐视布局的电视、手机、汽车、金融等领域,都是互不关联切陌生的领域,且这些行业中早已存在了体量庞大的竞争对手,同时在多个领域打响战斗,瞬间四面树敌,步伐仓促而节奏混乱,这在战略上显得很鲁莽。
而更加致命的是,乐视建立“生态”的路径仅仅是着重于版图的扩展,而忽略的支持一家公司最根本要素——产品。急躁的扩展业务,却没有静下心打造产品,也使得产品失去特色,体验也不佳,最终失去竞争力。没有极致的产品作为支撑,再天花乱坠的PPT描绘出来的“生态”也只是虚妄。
最终,乐视的所搭建的“生态”只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生态”的实质。虚假生态下的“生态化反”,变成了非上市业务与上市业务疯狂的关联交易。
或许乐视的金主,融创对乐视的顽疾最为清楚。也难怪,入资乐视后的融创要推动乐视将上市业务与非上市业务逐渐区分隔离,乐视将逐渐“去生态化”。贾跃亭也宣布乐视考虑放弃非上市业务子公司的控股权。
贾跃亭去任、乐视去生态化、隔离上市业务与非上市业务,几招有如刮骨疗毒,但乐视此次能否置之死地而后生,重回正轨专注的做产品,估计还要看乐视的造化。希望乐视可以挺过这个难关,重回正常的轨道。
至少,乐视的经历可以警示那些喜欢吹牛的创业公司:做事不要好高骛远,须得量力而行,毕竟步子大了..........
数据说明:
1.排行榜的排名依据为周活跃用户渗透率;只适用于安卓平台;
2.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移动的大数据平台libra;2016年8月22日猎豹移动大数据平台libra正式启用新数据源,数据来源更广,数据量级大幅提升。切换后的数据维度更多,涵盖日活、周活、月活、新增安装率、留存率等,将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移动app市场的情况,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3.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4.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注:本文由 Cheetah Lab 投稿数据猿发布。
欢迎更多大数据企业、爱好者投稿数据猿,来稿请直接投递至:tougao@datayu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