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问题1:英超足球俱乐部有哪些?
【答】:球队英文名 中文名 球场英文名 中文名 Chelsea 切尔西 Stamford Bridge 斯坦福桥球场 Man Utd 曼联 Old Trafford Stadium 老特拉福德球场 Liverpool 利物浦 Anfield Road 安菲尔德球场 Tottenham 托特纳姆热刺 White Hart Lane 白鹿巷球场 Arsenal 阿森纳 Highbury 海布里球场 Blackburn 布莱克本 Ewood Park 埃伍德公园球场 Newcastle 纽卡斯尔联 Saint James's park 圣詹姆斯公园球场 Wigan 维甘 JJB Stadium JJB球场 Bolton 博尔顿 Reebok Stadium 锐步球场 West Ham 西汉姆联 Upton Park 厄普顿公园球场 Charlton 查尔顿 山谷球场 The Valley Everton 埃弗顿 Goodison Park 古德逊花园球场 Middle *** ro 米德尔斯堡 Riverside Stadium 河畔球场 Man City 曼城 city of manchester Stadium 曼彻斯特球场 Aston Villa 阿斯顿维拉 Villa Park 维拉公园球场 Fulham 富勒姆 Craven Cottage 克拉文农场球场 Birmingham 伯明翰 St Andrews Stadium 圣安德鲁斯球场 Port *** outh 朴茨茅斯 Fratton Park 弗拉顿公园球场 West Brom 西布朗维奇 The Hawthorns 山楂球场 Sunderland 桑德兰 Stadium Park 光明球场
问题2:英超的比赛队伍有哪些?
【答】:2019-2020赛季英超的比赛队伍20支:伯恩茅斯足球俱乐部、阿森纳足球俱乐部、阿斯顿维拉足2113球俱乐部、布莱顿足球俱乐5261部、伯恩利足球俱乐部、切尔西足球俱乐部、水晶宫足球俱乐部、埃弗顿足球俱乐部、莱斯特城足球俱乐部、利物浦足球俱乐部、曼彻斯特城足球俱乐部、4102曼彻斯特联足球俱乐部、纽卡斯尔联足球俱乐部、诺维奇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联足球俱乐部、南安普敦足球俱乐部、托特纳姆热刺足球俱乐部、沃特福德足球俱乐部、西汉姆联足球俱乐部、狼队足球俱乐部。
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通常简称“英超”,是英格兰足球总会属下的更高等级职业足1653球联赛,前身是英格兰足球冠军联赛。
英超是“欧洲五大联赛”之一,由20支球队组成,由超级联盟负责具体运作,赛季结束后积分榜末三位降入英格兰足球冠军联赛。
英超联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世界上更好的联赛之一,节奏快、专竞争激烈、强队众多,现已成为世界上更受欢迎的体育赛事,也是收入更高的足球联赛。
自1992/93赛季英超改制以来,共有六支球队夺得过冠军:曼联13次;属切尔西5次;曼城4次;阿森纳3次;布莱克本1次;莱斯特城1次。是更爱的孩在心中
可能还没有爱过所以不个故事都记得它的开头
淑女的潜质就要英超联赛一共有20支队伍。
分别为纽卡斯尔、 曼城、布莱克本、埃弗顿、利物浦、桑德兰 、朴茨茅斯 、 德比郡、阿森纳 、富勒姆、切尔西 、伯明翰 、曼联、雷丁、 米德尔斯堡 、维冈
、阿斯顿维拉、 热刺 、博尔顿、 西汉姆。
问题3:怎么去kuttara俱多乐湖啊?
【答】:答:1、俱多乐湖是个火山湖,湖水透明度相当高,最上面是个展望台。公共交通很难到达这里,登别熊温泉最顶上可以看到这个湖。只是为了看一眼,就熊牧场看看即可。
问题4:佛教八大金刚四大菩萨四大天王都是谁?
【答】:四大天王名称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主守东方,据称他能护扶国土,故称东 方持国天王。
“多罗吒”,乃梵文译音,“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
他住须弥山黄金棰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 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仗宝剑,他住须弥山琉璃埠。
“毗琉璃”梵文 译音,即意“增长”,据说他能率诸鸠般荼、薜荔等主守南方浮提洲。
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
“毗留博叉”梵文译音,意为 “广目,'。
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扶人民,他住须弥山白云量,为群龙领袖,故手缠一龙,也有称赤索,看有人不信佛教,就 用赤索捉来,使其皈依佛教。
4.北方多闻天王, 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握神鼠——银鼠。
“毗沙门”梵文译音,意即“多闻"。
“多闻”比喻福、德 ,闻于四方。
他住须弥山水昌盛,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财物。
八大菩萨 1、观世音菩萨,玄藏三藏又译作观自在菩萨。
唐宁以来,民间信仰的有三十三变化观音。
密宗造像有六观音、七观音等变化。
六观音是十一面观音、不空罗索观音、千手千眼面音、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和淮提观音。
另外加上圣观音,称为七观音。
观音的造像很多,有一面二臂、一面四臂、三面二臂、三面八臂等;三十三体变化的观音中,特别受欢迎喜爱的是白衣观音。
2、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无能胜等。
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后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授记为菩萨。
他是一生补处的菩萨。
所谓补处,是此菩萨可弥补佛陀位置的意思。
弥勒菩萨在民间的形像是坦露大腹的和尚,笑容可掬;但在胎藏界的形像是,左手当胸,手掌张开,右手执莲花,所戴宝冠中有宝塔,塔中现舍利;在金刚界的形像是,右手大拇指、食指、小指均竖立,中指与无名指弯曲置胸前,左手放在膝上。
3、虚空藏菩萨,为藏福德于虚无限境界之意,表示气福可以无限生产和分配的可能性。
在胎藏界曼荼罗中,虚空藏菩萨是虚空藏院的主尊。
东密虚空藏菩萨求闻持聪明法观想本尊形像,菩萨全身为金色,相貌庄严,头戴五佛宝冠,在莲花上半跏坐,容颜妙而怡喜悦,左手执白色莲花,花上有如意宝珠,发出黄色光芒,右手结与愿印,五指垂下,将手掌向外。
4、金刚手,即金刚萨多,又称秘密主,上面已作介绍,略。
5、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
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同体。
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
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
一般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
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6、文殊师利菩萨。
他生于印度舍卫国,后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常随侍释尊左右,帮助释尊化号。
“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德、吉祥之意。
密宗称之为吉祥金刚、般若金刚。
文殊菩萨司理智慧,与普贤菩萨相对。
文殊的图像一般为骑狮像,顶结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
此外造像还有一髻、六髻、八髻、文殊,手持之物亦各不同。
7、除盖障菩萨。
其德行为消除所有一切烦恼之障碍,为胎藏界曼荼除盖障院之中尊,也是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
8、地藏菩萨。
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称为地藏。
在释迦佛入灭以后,弥勒未生之前,地藏菩萨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众生不度,誓不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的雕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
四大金刚 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和“六欲天”。
欲界:人类社会,地狱,饿鬼;六欲天:超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
六欲分为六重,之一重便为“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各护天下。
四大天王为: 1)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鞘; 2)南方广目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持宝剑;
3)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戴胄,左手执鞘,右手把赤索; 4)北方多闻天王:身金色,金甲胄,左手执宝塔,右手执三叉乾,脚踏三夜叉鬼
佛教的四大天王汉化便形成中国罗汉堂中的“四大金刚”,成为“风调雨顺”的化身: 1) 持国天王魔礼寿:穿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2)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
3)广国天王魔礼红:掌碧玉琵琶一把,职调。
4)
多闻天王魔礼海:掌混元米伞一面,职雨《八大菩萨曼荼罗经》里称八大菩萨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
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众神,也包括玉皇大帝。
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低,只有六道轮回外(如佛、菩萨)才是最贵,也就是说佛、菩萨才是更大的。
你们猜“玉皇大帝”和“观世音菩萨”,谁贵谁轻呢?答:观世音菩萨贵。
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而观世音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同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
天帝见观世音菩萨,皆要诚心礼拜,叩头顶礼(你不信的话,去找阴律无情书上查,可写得清清楚楚的)。
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
但终究尚未跳脱三界,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
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无伦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一旦堕入这地狱,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
你仔细看,有说过佛、菩萨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佛、菩萨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三界之外,命亦是极贵无比,又不会造作任何罪业,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
要知道,不但观世音菩萨比天帝命贵,连三界之外的一切佛,一切菩萨,皆都比天帝贵的。
如: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及其它所有佛,所有菩萨,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
而佛、菩萨很至高无上的果位,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
天(天帝)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机率是很小。
而佛、菩萨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
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佛、菩萨低的,且佛、菩萨亦是他的上级。
简单划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萨老二,天(天帝)乃老三的。
天帝也与我们南阎浮堤世界众生一样,也是念佛,念地藏菩萨名号,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
而佛、菩萨皆不是。
华严经里面讲过:“我们众生造业深重,弄得灾难重重,民不聊生。
玉帝曾跪拜观世音菩萨七天七夜,恳求菩萨大发慈悲,消灾增福”。
可见,玉帝是多么的仁慈啊!佛教八大金刚;是东方青除灾金刚。
西方黄随求金刚。
南方赤声火金刚。
北方白净水金刚。
紫贤金刚,辟毒金刚,定持灾金刚,大神金刚四大菩萨智、悲、行、愿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标征,这就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
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盛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埸。
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普贤表行践、地藏表愿力,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使至理成为有血有肉的形象事迹;在智、悲、行、愿之中,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
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希冀。
“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中四位护法天神的合称,俗称“四大金刚”,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问题5:战国四公子都有谁他们各是哪国的?
【答】: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春申君黄歇,楚国
孟尝君田文,齐国
平原君赵胜,赵国
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一、 孟尝君:一切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在战国四公子中,后人评价最为纷歧的莫过于孟尝君,尤其是他的门客中有鸡鸣狗盗者,但是孟尝君却“好客自喜”,只要门客对他是有利的,他便不会计较门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孟尝君之父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独孟尝君年少见智,这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的论辩上。孟尝君因生于五月五日,况且又是贱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顺利。他被父亲嫌弃甚至抛弃。还好,母亲偷偷把他抚养大。当他长大成人被领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仍然不念骨肉之亲,而“怒其母”。孟尝君却不忘父子礼节,“顿首”询问原因,即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解除了父亲的忧患:“必受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其至者!”此言一出,无论是从天命还是从人为的角度,都使父亲再没有任何借口遗弃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真是一鸣惊人。如果说孟尝君驳“五月五日子不可举”之说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话,那么孟尝君责备父亲“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则是孟尝君士途的“又一村”了。孟尝君一出现就显出他的机智、见识过人,他对父亲先驳后责,前者顿首而后者持理不让:
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
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
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孟尝君对父亲的私家富累万金而不招贤纳士的责备不留余地,眼光可谓长远独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职务,并使宾客日进,自己的名声也逐渐闻于诸侯,而且被立为太子。孟尝君终于以自己的才识从被弃翻身而为太子,代立于薛。
对待宾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
孟尝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财动心,所以在孟尝君被废后,宾客皆离他而去,他便扬言:“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
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
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杀人”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
秦人吕礼为齐相,孟尝君担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个人恩怨化为国家大事,派人给秦相魏冉下书,说动魏冉攻打齐国逼走吕礼。
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家,使齐国几乎灭亡。
别国的小恩小惠可以轻易地让孟尝君扔下自己的国家,而当事情关系到自己的一点点小利益时,孟尝君却郑重其事地考虑起来。他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罢了。
司马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大则利天下,小则得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书》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此之谓也。”①从孟尝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权力以后的表现来看,孟尝君起初的一鸣惊人,责难父亲的话其实也不过是贵族公子的“花言巧语”罢了,他养士的目的与他的父亲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孟尝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他怨父亲迷信、抛弃他,更怨父亲“门下不见一贤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损”,于是他直言指责;他怨秦国对他的囚禁,怨赵人耻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吕礼抢夺他的地位,怨齐国君主之骄,于是他愤怒、他大动干戈,视生命为草芥;他怨宾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齿,怒发冲冠。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伤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
二、 平原君:盲目养士,徒为虚名
战国时代是一个没有巨人的时代,没有一种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没有一个人物是天下归心的人物。大家都想保存并发展自己,因此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富国强兵之术,也造就了“士”这个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欲强国者必养士,因此便出现了“争相倾以待士”的局面。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无论是诸侯宾客还是逃亡负罪之徒,他都无所选择,一概“善遇之”。致使门客中各色人等鱼龙混杂。而他的门客的活动则或使孟尝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尝君保持了权势和名望,都只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国于民却并无补益。
那么,与孟尝君相比,平原君养士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养士只是为了虚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识人,这主要表现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贪心、未睹大体等几个方面。
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谒见平原君,单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当着躄者的面,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却又笑着说:“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在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现了平原君为人圆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现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轻狂。而“终不杀”则反映了平原君对躄者之流的蔑视。由此可见,当平原君“门下舍人宾客引去过半”时,平原君的杀姬谢躄便只是一种故作姿态罢了。
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在准备赴楚缔结纵约时却选不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同行者。而对于毛遂的自荐却是一副怀疑、不信任的样子。我们从平原君与毛遂的对话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两人话语针锋相对,一个说毛遂居三年而无所闻,认为不能同往;一个则说无所闻不是无能,并把无所闻的责任归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没有给机会让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语中的。毛遂终于“面试”成功,但无论是平原君还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毕竟还未见毛遂有所造树。于是“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平原君的“质辞”虽显出他的通脱爽直,但这种通脱爽直里更多的则是在反映平原君对毛遂的轻蔑与不识人才。毛遂的出色表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以19﹕1的笔力表现毛遂以1压倒19的气势。
写毛遂从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而完成与楚合纵的任务,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谨奉社稷而以从”并歃血为盟。毛遂真如锥器,锥尖一露,接着便逐渐露出锥形,直至完全“脱颖而出”毛遂至此终于能骄傲地说一句“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文章对毛遂才能“脱颖而出过程的描写,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并为毛遂鼓掌称快。毛遂鹤立鸡群的形象更是鲜明,真可谓“四两拨千斤”。就连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惭愧地感慨“胜不敢复相士”。文章越是从侧面把毛遂写得成功则平原君有眼不识俊杰的形象也被连带地写得更为鲜明起来。
平原君的不识人才还体现在对毛公、薛公的态度上。平原君对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
平原君私爱美人,使自己在那个“争相倾以待士”的时代里给人一种“爱色而贱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门下的宾客舍人引去者过半;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苏辙曰:“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性不知也。赵欲拒燕,有廉颇、赵奢不能用,而割地与齐以借田单,知单之贤而不知其不为赵用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②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用李同的话就是: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争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以此鼓舞士气,而平原君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帝秦说”不敢议论一个字。
平原君虽有诸多不是,但还是有他可取之处的,如从谏如流,知过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爱美人,不愿斩笑躄者美人头,然而当他看到门下宾客纷纷离去,是以为他“爱色而贱士”时,他便毅然杀掉爱姬。并亲自提着美人头到躄者家谢罪;毛遂自荐赴楚时,平原君既倨尊又气傲,他对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怀疑的,但是当毛遂三言两语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终于心悦诚服,对毛遂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并将毛遂奉为上宾。如果说孟尝君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与敌国勾结是一种卑劣的行径,那么平原君在国家危机之时,他能够听从李同的建议,尽散家财,将夫人以下家人编入士兵队伍,共御秦兵这种通达事理,忠于国家的行为就更值得我们肯定了。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更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更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
司马迁写孟尝君写到“吾尝过薛,其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又闻“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姦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
写平原君则写他以一笑应付躄者,且有眼不识毛遂,并评价平原君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
而写信陵君却是“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公子社交侯赢、间步从毛公、薛公游就是更好的例证。
作者写公子社交夷门监者侯赢时,通过一系列对比描写来证明公子的仁、谦。先写“公子往请,欲厚遗之”后写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而侯生却“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却“执辔愈恭”。接着,侯生又使“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这还不够,侯生居然“故久立与其客语”,但公子“颜色愈和”,整个过程,“公子色终不变”。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赞宾客”,“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原本贫困且又仅一夷门监者,虽说是隐士却不见有什么建树,况且几次三番对公子傲慢无礼,而公子却依然仁而谦。对比如此鲜明,公子愈显尊贵,而侯生愈显傲慢无礼。但是作者却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却能牺牲自己的名声来成全公子,使读者不得不对侯生的由鄙视转为肃然起敬。由此通过描写侯生的形象是从一个隐士,不受财的可敬形象转为傲慢、无礼的形象再转为使人肃然起敬,一起一伏。从而使公子被从正面加固了仁谦、尊贵的形象。
其实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称也是因为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又能急人之急。
秦围邯郸,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却犹豫不决,于是公子“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宾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虽不免有些急躁、冲动,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却得到读者的理解。然而公子虽冲动但却有礼节,当公子告别侯生,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公子时,公子担心“我岂有所失哉?”于是“引车还,问侯生”。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隐士。他沉着、冷静,虽为隐士却能洞察一切。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辞决而行必是一鼓作气,劝之定不听,所以故不送,以转移公子注意力。公子果然引车而还。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计谋告诉公子。侯生的洞察一切体现在他虽为屈屈一夷门监者,却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为如姬报父仇,甚至连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的心理也了如指掌。然而侯生之计虽绝妙,公子却因“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而泣,公子的“爱士”形象由此可一览无余。人的行为代价更大莫过于牺牲生命,侯生为公子计,而后“北乡自刭”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肃然起敬。侯生越是牺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鲜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谦、爱士的形象也被反衬得愈加鲜明有力。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称,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他能知错即改,又有一颗爱国之心,可谓常自省而知大体。信陵君窃符救赵成功后,赵国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当有人为公子指出不是之处后,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公子因窃符救赵一事留居赵十年期间,秦“日夜出兵
东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门客为魏使者通报,门客果不敢违令。是毛公、薛公大胆违令对公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明过错。公子果然爱国心切“语未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公子慧眼识英才,间步从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负公子厚爱,冒死劝公子归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错。
李晚芳曰:“战国四君子,皆以好士称,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观其下交岩穴,觉得孟氏不挟之者,盖其质本仁厚,性复聪慧。”王世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③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
四、 春申君:一辩而显赫,却遭奸人害
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而事实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门贵族:孟尝君是齐国丞相田婴的儿子,是齐威王的孙子,平原君是“赵之诸公子之一”,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儿子,是魏安僖王的异母弟弟。唯独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阶层。三位出身名门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们门下士人所教授的结果,而他们本人则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独办过一件事。但是春申君却游学博闻、治国有术。上书劝止秦王攻楚,设计救归楚国太子,是春申君一生为楚国所做的两件最重大的事,而这两件事都是他自己独力完成的,与他门下的士人毫无关系。
司马迁写春申君着力在一“辩”字,因此文章开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劝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论辩之辞,以突出他的论辩之才。
春申君劝说秦国与楚国亲善,他在谏书中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中心论点:秦国不应攻打楚国,而应与之友好。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接着,春申君又打比方又举事实,从古讲到今,引《诗》又引《易》具体分析了秦国不能攻打楚国的两个原因,既形象又生动。最后春申君给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将带来的美景:万朝来贺,天下皆归于秦。终于使秦国打消了对楚用兵的念头。
春申君说应侯劝秦王使楚太子归国同样显示了他的论辩之才。只是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劝楚太子乔装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现,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
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
其实春申君老来遭奸人李园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与利益冲昏了头脑的结果。假设他不受李园兄妹的诱惑,他还能洞察李园兄妹的阴谋诡计,可他偏偏为官多年,历尽了被宠的荣耀与被疏的穷困。他担心自己的前途,担心老来无法“保相印江东之封”因此对抓住了他的弱点的李园兄妹坚信不疑而不听朱英之言,终于落得个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的下场。就连司马迁也为他的晚节不保而叹息:“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士因此多归公子。
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
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
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
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
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
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
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
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
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
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赫赫武功,名震天下。
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
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
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
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
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
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
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
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
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
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
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
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
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
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
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
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
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
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
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
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
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
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
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
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
异日恐有杀身之祸。
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
”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
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
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
”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
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
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
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
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三、孟尝君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
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
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
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
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
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
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
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
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
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
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
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
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气量何其小哉!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
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
孟尝君“恐,乃如魏”。
“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
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
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
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
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
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
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
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
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
“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
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
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
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
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
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
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
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
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
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
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
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
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
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
”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
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
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赵王乃使赵胜受地。
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
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
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
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
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
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更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